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令人)打哈欠的科學 下篇



前文提到「同理心」是可能影響呵欠行為的社會因素之一,然而在社會化生物當中,互相模仿也是一種特殊社會行為。動物行為學家 Jennifer Yoon 與 Claudio Tennie指出狗與黑猩猩都會不自覺地互相模仿—在解釋動物行為時,最簡單的認知過程往往是最佳的解答。而除了「同理心」與「模仿行為」外,打呵欠也可能僅僅是種內建的動作模式,就像用錘子敲膝蓋時的肌肉反射一樣。然而狗與黑猩猩的實驗結果直接駁斥了這個假設。
最近參與這場「呵欠傳染」論戰的研究,是瑞典隆德大學 Elainie Alenkær Madsen 與同事,在今年十月十六日發表於❮ PLOS ONE❯(2)的理論。她們的研究方向在於觀察黑猩猩的 「呵欠傳染」是否與(一)年齡(二)和觀察對象的親密度相關。
在這項研究中,她們選擇的觀察對象是人類,而非同種的黑猩猩;透過面對面觀察與透過螢幕觀察的不同結果,他們假設面對活生生的人類的效果會比觀看螢幕來得顯著。文中闡述:「過往我們為了方便,都以人類作為受試者,而這項研究是第一次針對人類與不同物種間的呵欠傳染模式。」
她們的實驗設計如下:
三十三隻離開父母的「孤兒」黑猩猩,其中年齡在一到四歲的有十二隻,另外二十一隻約五到八歲大。遵照非洲庇護協會的規定,「Tacugama 庇護中心」提供細心照顧,以及給予有助社會化的環境,使得受試猩猩的行為類似野生的同類。同時對這些猩猩的照顧都是以將來得以野放生存為前提。
實驗步驟很簡單;在三個實驗段落,每段落七分鐘的時間內,人類在猩猩面前表演三種行為:打呵欠,純粹張大嘴巴,以及搓揉鼻子。在這之後人類繼續與猩猩交流,但不做前三種動作。每隻猩猩會分別與熟人和陌生人經歷這套實驗。
Madsen 的團隊發現年輕的猩猩(五至八歲大)會跟著打哈欠,但不會做揉鼻子的動作,而幼兒組(一到四歲)完全不會被傳染到任何行為;更精確地說,百分之四十八的年輕猩猩會跟著人類打哈欠,而幼兒猩猩則完全不會。而表演者是熟人或陌生人,在實驗結果並無顯著差異。
相較於之前其他研究,這項實驗證明了一件事—家犬會被人類傳染呵欠並不是因為他們被人類馴養的關係,因為年輕猩猩對熟人或陌生人的反應是相同的。
然而這項實驗是否能夠釐清「同理心」所扮演的角色?答案仍然模糊不清。這群學者提到,幼兒猩猩完全不會被傳染呵欠行為,可能是他們在社會認知,或是處理社會化資訊的神經網路未發育完全的緣故。換句話說,「呵欠傳染模式」可能與同理心相關的社會認知相關:諸如選擇立場以及辨認同伴情緒的技能,所以年幼猩猩不具備這能力。而尚未發展上述能力的人類嬰兒顯然適合成為這套實驗進一步的受試者。
但話說回來,若「呵欠傳染」與同理心相關,便無法解釋年輕黑猩猩對陌生人有相同反應的事實,而相對地 Campbell 與 Waal 的研究卻發現猩猩只對熟悉的群體有反應。可能的解釋是年輕猩猩有「認識」陌生人的動機而表現出下意識的模仿行為,或者「呵欠傳染」只存在於黑猩猩與熟悉的同類,而非人類與猩猩之間。
在黑猩猩族群中,陌生的個體被視為敵對之對象,然而針對陌生的人類卻不會產生敵對意識。在這裡也許不適宜將 Madsen 團隊的結果與之前 Campbell 與 Waal 的成果相比,正如 Madsen 也承認「成年黑猩猩的實驗只針對與其他同物種的個體之傳染現象,而年輕黑猩猩的認知對象卻只有人類。」這就像拿蘋果與橘子相比一樣沒有太大意義。
倘若要找到「呵欠傳染」現象的真正社會因素,不同研究者必須採取相似的實驗策略。而不是有的只拿同物種研究,有的用不同物種; 有的實驗透過螢幕影像,有的實驗個體直接看得到對方。各研究團隊必須在實驗策略上達到最基本的共識,才能真正瞭解「呵欠傳染」背後的認知與情緒因素。
(原文摘自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PLOS ONE, October 16, 2013. "Chimpanzees Show a Developmental Increase in Susceptibility to Contagious Yawning: A Test of the Effect of Ontogeny and Emotional Closeness on Yawn Contagion" Elainie Alenkær Madsen et. 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